阅卷者谈

2017高考已落下帷幕,语文作为今年试题结构调整最大的学科,也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下面笔者就针对今年的新课标I卷,谈谈自己当时的阅卷心得体会。

落实课内知识,关注课外热点

段丽萍|文

试题结构变化

1.题量增大:在语文考试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由之前的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任选其一调整为二者均为必做题。

2.题型变化:文学类文本由原先的一道多选题加三道主观题调整为一道单选题加两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由原先的一道多选题加三道主观题调整为一单选、一多选加一道主观题;诗歌由原先的两道主观题调整为一多选加一道主观题;名篇名句默写分值减少一分。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将原先的考查词语的前后衔接题,调整为考查不同语境下用语的得体与否;将原先的图文转换题,调整为考查考生逻辑思维的推断题。

试题内容特点

1.彰显对逻辑思维的考查。第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第2题,对原文的论证进行分析,如“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第3题,是对原文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以及推断的能力,但是四个选项的表述都具有绝对化的特点,有两个选项用到“如果……就”这种表述,所以迷惑性极强,要求考生必须反复揣摩文本,细心比对,才能选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语言运用的第20题补写题和21题的推断题也都需要进行逻辑推断。作文部分给出了十二个关键词,要求选出两三个关键词,使之有机关联,有些词是有着天然而明显的关联,比如: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空气污染与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与移动支付;美丽乡村与广场舞。有些词的关联则需要提炼概括,比如:京剧、长城、大熊猫代表了文化中国、传统中国;高铁、一带一路、移动支付代表着科技中国、现代中国。这些都是需要考生很强的逻辑性,认真思考,周密安排。

2.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2016年的全国卷一的小说为李锐的《锄》,着眼于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中,农业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下,作者对于土地日益减少的伤感与思考;人物传记部分,传主为在2016年春天刚刚离世的陕西作家陈忠实;作文以漫画的形式,批判了当下教育界唯分数论的评价方法与机制,都着眼于社会热点。

在今年的语文试题中,这一特点继续凸显。由论述文本的“气候正义”可以想到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社会话题以及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意识;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插入图表,使材料之间形式组合更加灵活,体现了大数据时代的阅读特征;作文材料中的外国青年关注的中国十二个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这些词也都和我们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时代性强,选择空间大;同时,让学生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体现了中国的开放意识,让学生有话可说。

3.涉及面广,考查点多。既有开放度大、灵活性强的题型(作文),也有中规中矩的题型(诗歌、文言文翻译);既关注学生平时的语文素养积淀,也需要应试的答题技巧积累。考查面涉及广泛,可以拉开区分度。

学生答卷中存在问题

1.练习与总结思考二者之间没有很好结合。平时讲过的同类型的知识点,或者同类型的题型,在多次反复的联系之后,仍有同学在考场上不能迅速地唤起记忆,并联系相关答题角度,完整地构思答案。以诗歌考查中的15题为例,考查诗歌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这个句子与之前练习的2013年天津卷中《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第二句“春蚕食叶响回廊” 相比,非常相似。甚至两首诗歌整体的情感指向也有相似之处,都包含着对于应试者的祝福和期待之情。所以,如果能将平时练习题型经常进行整理思考,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是不会有问题的。同时,结合题干,考虑从表现手法、内容以及情感三方面来答题,应该可以得5-6分。很多考生丢分点在于修辞手法比喻的效果以及情感的概括上拿捏不准或者对于手法没有概括完整。

2.理解能力需要加强。比如对小说的主题理解,对诗歌的情感概括,这些在卷面中反映出来的是理解的问题。

3.答题思路过于拘泥生硬。以文言文翻译和作文为例。翻译句子一中的“党”,应译为“亲族”“亲属”,学生依照文言文拆字组词法,将其译为“党人”、“同党”或者“党羽”,以至褒贬色彩失当,遗憾失分。在作文题干中,明确要求选出的关键词之间要有有机关联,但在阅卷过程中,仍能注意到一部分学生的行文过程中,对于两个词之间的关联只是在生拉硬扯,比如将“广场舞”和“食品安全”联系在“美丽中国”这个泛泛的概念之下,表现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或是将“京剧”与“移动支付”二者组合在一起,以观赏京剧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的手段,来表现中国的快速发展。这样的作文,即使不是偏题,但在高手林立的赛场上,也是得不了高分的。

4.审题不清而失分。以客观选择题为例,之前在论述文本的选择题上,题干设置以选择不正确的或是不符合题意的一项为主,今年的第一题为选出正确的选项,后两题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学生在面对高考的这第一大题论述文本时,会由于紧张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审题错误而遗憾失分。同样的情况在成语考查题中也是如此。之前的多次练习中或是高考题中,为选择正确的一项,今年改为不正确的一项,这些都是学生在考场上要认真注意的地方。

5.语言组织没有条理,没有分点答题。有些虽然分了要点答题,但是要点和要点之间还有交叉,导致表达啰嗦,卷面混乱。在小说的第5题“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第6题“分析结尾的艺术效果”和诗歌的第15题“赏析第四句的妙处”这几个题中,这个问题比较明显。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学生自身对于此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总结不够,答题要点没做归纳概括,这个需要结合错题本,加大监督力度。第二是态度问题。考场时间有限,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来不及整合答案要点,答题潦草。需要调整心理,合理安排每种题型的做题时间。

教学反思

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四川卷:“我与高考”,内容与高考恢复40年有关;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浙江卷:“怎样理解‘人要读三本大书’”;海南卷: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课上学习、课外大量的阅读、社会实践活动三种学习方式,谈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等等,可以看出,语文学习课内固然是根本,但课外知识的关注和大量涉及也是非常关键的。

1.鼓励学生关注课本之外的世界。生活处处是学问,课堂之外的社会也需要学生们热切关注,尤其是社会热点话题,在近几年的试题中都有体现。在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成长为综合素质强的人才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2.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中外名著,现当代名家散文,人物传记,都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帮助学生积累更具时代特色,更新颖的作文素材,锻炼写作能力。

3.基础知识要打好,答题技巧要记牢。从今年的文言文翻译、诗歌以及成语考查来看,这一点显得很重要。如:文言翻译的得分点:“党、循、事、过常、臧否、乱、言论”这几个词难度适中,结合平时的课内外积累和上下文语境推断,是可以得高分的。诗歌考查对于句子“下笔春蚕食叶声”的妙处赏析,这一题型是学生平时常见常考题型,结合答题要素和上下文语境,拿高分应该不是难事。所以,语文学习不能脱离课本,识记课内基础知识,再结合必要的答题技巧,这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笔者寄语

总之,我们既要将课内知识巩固落实到位,还要经常关注课外的世界,给自己灌注新鲜健康的血液,同时,积累必要的答题技巧,在组织答案时,语言精炼,关键词突出,条理分明。具备了这些要素,才能在语文的考场上为自己树起一面胜利的旗帜。

——送给2018届高三学生

本文来源 | 转载自《国文锋语》,公众号:gwfy2015。

时间:2017-09-20 04:10

特约专稿: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阅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