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2024年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济源实验区“落实新课标,建构新课堂”教研活动(初中数学)在济源一中新报告厅举行。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中学数学教研员刘志凤、济源市教研室副主任胡喜才、济源市数学教研室教研员李卫东和济源一中初中部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黄小国受邀出席本次活动,济源300余名数学教师积极参与。
活动一:课例观摩
济源一中初中部赵文玉老师作《整式的加法与减法》(第一课时)的新授课。赵文玉老师依据数式通性、式的研究内容、思想方法与数具有一致性,类比数的研究学习整式的加法与减法。在“整体把握、连贯思考”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有理数的运算是在相同计数单位下进行的,通过定符号、算绝对值,将有理数的运算转化为小学的非负数的运算。依据小学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是基于相同计数单位下进行的,让学生感悟出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就是确定计数单位,让学生体会研究同类项的必要性。
在“创设情境 、引发启思”环节,从实际情境出发,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引发学生思考,在知识层面激发学生的思考线;在“自主探究 、尝试探思”环节,通过观察、推理,感悟数式通性,让学生经历由规律到法则的思维过程,在方法层面促进学生的思维线;在“当堂巩固、促进深思”环节,通过对比代数式的值的两种求法,让学生体会先化简、再求值的简便性,感悟研究一个对象通常是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在学习层面形成学生的思想线,从而形成思维的闭环。
在“总结反思、提升思维”环节,通过学什么,怎样学,还想学,三个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式的一般路径,理解式的运算都要转化为数的运算,最后转化为“基于单位1”的运算。
活动二:课例评析
课例观摩活动结束后,我校数学教研组长王潇潇依据我校的“三思课堂”理念,阐述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然后,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中学数学教研员刘志凤对课例进行点评,同时为现场全体教师作了《单元整体建构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她认为赵文玉老师的板书工整,整体设计非常符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的整体掌握既是对课标的理解和落实,也是基于对数学的本质理解。赵老师在运算单位、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处理上都做了比较好的尝试。比如:类比的思想在这节课上运用的很足,数学思维的渗透、学生抽象能力的发展都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练习中,代数式的求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具体代数式求值,教师注意到一学生是直接把数代入求值,而新学的合并同类项,可以更加简便的进行整式加减运算,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堂设计。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又专门提问该学生,该生认为先化简再求值更简便,从而真正理解了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和价值。
接着,刘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思考:同类项引入的必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她认为概念教学的意义是让学生知道概念的引入是自然的、需要的。她建议:(1)在引入这个概念时,也可以先抛出问题情境中的“72a+120a”,然后再去类比整式的加减运算和小学的运算单位。(2)有些环节还是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该放手时就放手。比如:为了得到“72a+120a”的结果,教师可以放手,不需要让学生再举例。
活动三:专题讲座
《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与落实》
刘志凤老师从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业水平考试、国家政策及教育部评价要求和评价反思及教学建议三方面进行了分享。
首先,刘老师强调了《课程标准》增加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和增强了指导性”的主要变化。在考试评价的要求中,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在课程实施中,要遵循学业考试性质和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试题命制;在学业质量描述中,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命题;在命题指南中,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
其次,关于怎么命题,刘老师提出了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依标命题、合理规划题目类型、合理确定试卷容量、创设合理情境、设置合理问题的建议。
最后,刘老师结合中高考试题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了让核心素养落地,将目标层层落实的要求。
济源市数学教研室教研员李卫东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针对刘志凤老师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大家还要进一步去落实:(1)在应用练习中求代数式的值,学生直接代入与化简后代入的对比,印象不深。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解学生,教师的教法是否恰当、学生学的是否真实、课堂评的是否适切,能否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一体化;(2)教师在设计同类项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时,虽从情境出发,基于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概念的意义与价值,但没有很好的体现。要充分挖掘数学内在的力量,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强化数学理解,使思维有载体,抓住数学的本质。概念教学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起点在哪里?
在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去理解、去内化。学数学就是学概念、学原理、学应用,对应的就是三个上位的思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抽象对应的是数学的眼光;逻辑推理对应的就是数学的思维;数学建模对应的就是数学的语言。从最上位的知识载体到数学思想再到核心素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