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江与《诫子书》

济源一中西南角有一栋小楼,群树掩映,小径蜿蜒,兼以鸟鸣虫吟,在偌大的校园里别有一番韵致。一位光头老汉身着粗布褂子,一只裤管捋在膝盖上方,另一只裤管随意地翻在脚踝上,凉鞋上粘着几片草叶,鞋底裹着一层苔藓。初见时,还以为是哪位老师的老父亲随孩子住在学校宿舍。只见这老汉叼着烟,弯腰捡起一片树叶,对着阳光细细审视树叶的纹路,眼里满是欢喜。秋天午后的阳光明媚而柔和,树影斑驳,风轻云淡,围墙外的车马喧嚣仿佛远在另外一个世界。

后来,有一次在教师餐厅就餐,在行色匆匆的高中老师中间,我一眼就发现了那个老汉。老汉细嚼慢咽,目光温柔,尽情享受每一粒粮食、每一根蔬菜的清香。经同桌用餐的周亚峰老师介绍,我才知道这个老汉就是刘占江先生。刘老师是北京画院的画家,常年在济源生活,是济源一中的客座教授。餐桌上,刘老师闲聊济源的风土人情、街巷趣事。他和蔼可亲,语速悠然,谈到尽兴处时,伸手抚一抚铮亮的光头,神态煞是可爱。

此后,和刘老师的往来越来越多,我和周亚峰老师时常到刘老师的居所拜访他。刘老师生活简朴,我问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学校一定帮忙解决。刘老师哈哈大笑,双手一摊:“缺什么呀?什么都不缺!”刘老师确实什么都不缺,他的房间挂着几幅中国画,笔墨寥寥,意境悠远。我虽不知翰墨,但也被其中气韵深深吸引。我想,仅凭这几幅画,刘老师就比凡俗之人富裕很多。刘老师桌案上摆着文房四宝,铺开的宣纸上墨迹淋漓,一幅新作正在创作之中。刘老师见我目光停留在桌案上,满眼放光地给我介绍新作的立意和技巧。我听得懵懵懂懂,但分明能感受到一位创作者内心的万千气象。

大概是那年的11月底,周亚峰老师给我捎来一幅书法作品,说是刘老师专门写给我的。我欣然接受,打开一看,原来是诸葛亮的《诫子书》,落款是“2017年初雪第1日北京书画院刘占江于济源一中外教楼”。周亚峰老师转述刘老师的话:“王老师是一名校长,学生们就是他的孩子。”2020年,刘老师在北京因病突然去世,消息传来,我万分震惊。在刘老师的追悼会上,刘老师的遗像摆在灵堂正中,目光深邃,充满哲思,我又想起了他送给我的那幅《诫子书》。

2022年6月,济源一中筹建美术馆,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刘老师的那幅《诫子书》,精心装裱后,挂到美术馆。这幅作品笔力苍劲、飘逸灵动、行云流水。是一幅难得的草书佳作。此后,师生观展,多有驻足鉴赏者,亦多有赞叹不绝者。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时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全文86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教育孩子宁静勤俭,学习要刻苦,不能懒惰,更要学会珍惜。这是一篇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的家书。

刘占江老师写这幅作品,大概也是借先贤作品寄托对济源一中学子的款款深情和谆谆教诲吧。

 

刘占江个人简历

 

刘占江,男,汉族,生于1943年2月,河南滑县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济源一中特聘教授。

 

艺术经历

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后师从秦仲文、吴镜汀研习山水画及美术史论。1968年参军在部队从事文艺创作。1981年转业进入北京画院任《中国画》编辑,1984年任北京画院艺术室副主任。1987年转为山水画创作室专业画家。曾为北京画院建院三十周年编写电视片《艺苑缤纷》,并任艺术顾问。他长期隐居在王屋、太行二山,并对其山水潜心研究,有独到见解。他的山水禅意画已经达到了中国画的一定高度。刘老师长期居住在济源一中,经常开展师生书画论坛、中国画研究,对济源书画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作品

《天地玄黄》《玄中古寺》《玉龙图》《月初升》《烙印》《有冬去就有春来》等。

 

刘老师的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大型美展,被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美国加州博物馆等国内外有关单位收藏。并有《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响》《论书法与绘画的融合》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

来源|《济源日报》2023年9月27日6版

文字|王国防

编辑|王林夕

审核|崔小胜 贺欣欣

统筹|孔会军

 

时间:2023-09-28 18:00

【济源日报】刘占江与《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