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耀“西游”

——读《西游记》有感

冯保锋

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最是老少咸宜,为各种程度的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作品。粗通文墨的儿童会为它瑰奇的情节所吸引,阅世既深的读者也会欣赏他对社会人生隽永的嘲讽;可以说这是一部人人都能欣赏,人人都愿意欣赏的小说。如果说《三国演义》是写智谋,《水浒传》是写侠义,《红楼梦》是欲望的话;那么《西游记》可用“理想”一词概括!

理想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若用文学形象来表现,就会显得生动具体一些。用一句人们常见的话来说,就是在坚硬的躯壳中填入了血肉,使其逐渐变得丰满和鲜活起来;相信读过《西游记》的人,是会有这样的审美体悟的!

理想的践行者是一个由四人组成的取经团队:“坚心磨琢寻龙穴,着意修持上鹫峰”的唐僧、“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的孙悟空、“放生遭贬出天关,福陵山下图家业”的猪八戒、“失手打破玻璃盏,遭贬流沙东岸上”的沙和尚;说的准确一点的话还有白龙马(小说在大战流沙河这个情节后,取经团队正式组成)。这个团队中唐僧是一个凡人,其他人则是从仙界中来。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共同担起了赴西天取经的神圣使命。漫漫征途,风餐露宿,一路艰险,一路辛劳。

理想的实现并非是一帆风顺。除去时间的煎熬、路途的漫长,还有各种各样的拦路虎:首先是内部成员的摩擦、隔阂、猜忌(比如说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中,猪八戒不仅没有孙悟空齐心协力除妖,去反而在唐僧面前出乎挑拨离间,煽风点火,欲陷师兄于死地。)其次是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色象之魔、五行之魔、情欲之魔、水火之魔、风土之魔),最难克服的还是“心魔”(比如说猪八戒,在四个人中,他的目光最为短浅,实现人生理想的意志力也最为薄弱,动不动就说散伙之类的话。)但是共同的理想把他们的心终究连在了一起,吵也罢,闹也罢,分也罢,合也罢,经过磨合,他们找到了和睦相处的方式,大家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向前冲。历经十四年,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一部《西游记》,就是一曲理想的颂歌。理想是美好的、美妙的、令人神往的。正是因为有了理想,人类社会才不断发展前进。屈原的理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理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理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的理想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工作,无不都在显现着想把各种美好的理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的努力;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生活价值之所在,而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捷径可言。人类在前进道路上,总是会面临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只有战胜这些困难后,才可继续前进;这也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那些以坚毅的意志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各样的困难的人,历来都深深得受到世人的称赞和崇敬。

前些日子,中央一套正在播《可爱的中国》,剧中的主人公方志敏在狱中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了实现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理想,无数的仁人志士像方志敏一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理想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使命;亦如孙悟空的西游理想。

一部《西游记》,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一片桃花

——读蒋勋的书有感

李春艳

最早关注蒋勋,是读《蒋勋读红楼梦》。早在几年前,听复旦同学推荐说《蒋勋读红楼梦》很不错,就趁假期的时间借来一阅。谁知,一看就陷入了,沉在书里不可自拔,一口气把已经出版的四本全看完了。

以后,每逢假期有机会就借来一阅。

今年算是三读了吧。越读越有趣。

本来就喜欢看《红楼梦》,听蒋先生一讲,更喜欢了。因为蒋先生的讲座通俗易懂,他把书中的诗词都逐词逐句的讲解,本来不懂的诗句一下子豁然开朗,很是欣喜。蒋先生对文本的解读自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明白如话,就像拉家常,娓娓而谈,妙趣横生。他对文本的解读都是结合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显得格外亲切,比如对宝玉的痴呆行为,蒋先生解读为宝玉眷恋童年,不愿意长大,让人很是认同。从文中感受到了蒋先生广博的知识面,有许多先生提到的书和内容,自己都闻所未闻,感受到了先生的一颗童心,感受到了先生对文本的热爱,感受到了先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感受到了先生善于体察每一个人的内心的善良。

比较《蒋勋说红楼梦》和刘心武的《八十回后真故事》,虽然都是对《红楼梦》的解读,虽然两人解读的角度有所不同,蒋先生是对文本的解读,而刘先生是对后二十八回的探轶,但是共同点还是有的。两人的语言都是通俗易懂,易于理解,适合大众读的。我一直以为文字优美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优美的有意境的语言才会引人入胜,虽然我非常喜欢孙犁张洁等作家平白如话的文风,简单几笔就勾勒了生活画面,平平淡淡的语言却蕴藏着很深的感情,让人欲罢不能。但是看了两人的书,我才知道,闪烁着思考光芒的文字也是美的,拉家常式的语言,却蕴含着理性的光辉。两人都侧重于和观众的交流,让人觉得置身会场,如同在听讲座,也增加了读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两人对文本的细读功底,让人钦佩不已。刘心武从字句的缝隙处,硬是探出了一处处精彩绝伦的惊人的历史真相,他估计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了!而蒋先生侧重于感悟,他在字里行间融入了字句的感悟,把多本书的相关内容融合,把多人的人生体验融合,硬是读出了别有特色的引人入胜的一片天。

看《蒋勋说红楼梦》的时候,同时看着安意如的《当时只道是寻常》。对两人的语言风格,有了直观的感受。安意如擅长诗词解读,她对诗词的理解也很深刻,思考也很深入,同样引经据典,显示了知识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不同的是,蒋老更有一颗体察之心,对难理解的和精妙的词句作以生动的解析,通俗,精准,形象,简洁,却直指人心。适合于不同知识水平的各类人群来读,真可谓说是雅俗共赏。而安意如的文字唯美、广博,只是缺少对难理解的词句的解释,读起来颇有难度。她面对的是文学爱好者,要文艺,要有深度。

昨日看评价朱自清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朱自清的《匆匆》《荷塘月色》《春》,语言华丽,大量运用排比,善于渲染,而《背影》深沉,朴实,实在看不出美的地方。专家却评价《背影》是朱自清后期的成熟之作,代表了朱自清写作的高度。

我问自己,蒋勋先生的讲述为什么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思考来思考去,我给自己一个答案:那就是蒋勋先生关注的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状态。他解读的角度非常独特,从生命状态的角度解读,这是没有人走过的路。

后又读完《蒋勋说唐诗》。发现蒋勋先生说唐诗最大的特点依然是关注每一个诗人的生命状态,只有进入每一个诗人的生命里,才能领会诗人诗歌的内在实质。

陈子昂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巨大的孤独感,李白骨子里对侠士对神仙的追求,诗歌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深深的自负与孤傲;王维安史之乱后,隐居辋川,由于生命处于那种安静的状态,所以他保持平静的心态,所有的诗歌在寻找自我的生命和自然融合的途径。晚年的他就如他诗中的花朵一样默默的自开自落,单纯安静。杜甫骨子里对民众的关心,让他的诗歌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去真实的记录现实的哀伤。

我不仅仅理解了每一首诗歌的内容,体会到了每一首诗歌的情感,更关注到了诗人在写诗歌时的生命状态,他们就像我们的老朋友一样,有一种心心相通的默契感,并且能够从中获得生命的启迪,反思我们此时此刻处于哪一种生命状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看来,蕴含着深刻思考和浓厚感情的文字,才是最有力量的。

读书,思考,原来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情。

 

 

三叹浮生,凄婉动人

——读《浮生六记》有感

李晓宁

以前的初中语文课里有《童趣》里“二虫斗于草间,忽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海而来,盖一癞蛤蟆矣。”还有沈复在幼时吹烟,把烟中蚊想成雾中鹤的片段,或许终归年幼,只知其中趣,不解其中味。到如今,观完整书,不禁拍案称好,无论是沈、芸二人的恩爱,或是与友仗义相助,还是二人布衣饭菜乐终身的生活情趣,甚至夫妻分别、芸娘之死,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我不禁感叹“事如春梦了无痕”!

读完书,得三处感叹,记如下:

一叹爱情之高尚。沈、芸二人间的爱情正照了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种如春梦般甜蜜的爱情。说不羡慕是骗人的,同时也为爱情的纯洁而赞叹。两人间的大多事,记于《浮生六记》中首记——“闺房记乐”。这也为大记中最为清纯的一记。没有悲欢离合、人情世故,唯有爱情的纯洁溢于词字之间,可见二人之间的恩爱,早已挣脱于封建礼教与尘俗凡事的束缚。《浮生六记》封面灯青柳绿水之上,有一对鸳鸯,象征什么?自无须多言。

二叹世事无常,有情人不能长久。似乎是天地对真情最为狠毒。沈、芸二人虽恩恩爱爱,奈何世事过于凄凉。在封建礼教下,妻不如父,妻不如母,早为常识。而此二人之间的真情也备受苍天嫉妒。二人背井离乡,与侄女长别,芸娘多病短命似乎终成定局。每读到芸娘死前的“来世......”这半句。我便不知何时泪流满面。但即使如此,沈、芸夫妇二人仍能在贫困、背叛、病痛中寻找生活之趣,也为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榜样。

三叹思想之超前。如今时代变了。女着男装甚至男着女装的也大有人在。但在沈复那个年代,男女地位不平等是人尽皆知的。即便如此。陈云被沈复鼓励着男装。与夫同游于水仙弄。看着便不为当时时代正常之举,可以说是无比超前了。夫妇二人间互品腐乳、虾爪,甚至沈复那句令无数人为之动心的一句。“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随。”这都体现了不属于当时时代的男女平等观。而陈芸本就聪慧,在遇见了沈复这样一位潇洒不羁、不拘世俗的丈夫,才能有那样的聪明贤惠,又有男子般见识的“天下第一可爱”的女子。同时,也正是这超前的思想,才有了布衣菜饭,乐终身的夫妇二人。

《浮生六记》读后如经浮生一场,恩爱情仇,有太多的不圆满,正如《浮生六记》缺去的后两记一样。

只如“此事古难全”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接受缺陷,享受生活,放平心态。观阴晴之圆缺,这是现代如今我们每个人该学习的。

 

 

斗争实践铸就红岩精神

——读《红岩》有感

邵彩云

读完《红岩》,掩卷长思。今日之太平盛世,今日之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志士用鲜血换来的。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明革命志士的心迹,“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愿”字反复,充分体现了革命者的决心,充分体现了革命者为了下一代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慢慢读这短短的句子,这铮铮的誓言,仿佛觉得每一个字都有千斤之重。

革命者在狱中所受的酷刑,超出了人类承受的极限,单是看文字就令人胆寒。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江姐的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被铁镣箍破的脚胫,血肉模糊,带脓的血水,一滴一滴地沿着铁链往下流,这是被抬到渣滓洞的许云峰…敌人严刑拷打,动用美国的18种刑罚,无非是想让这些人说出党的秘密,摧毁党的组织,但这只是敌人的痴心妄想罢了。文中刘思扬的诗足以说明一切。

热铁烙在胸脯上,

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

凉水灌进鼻孔,

电流通过全身…

人的意志呀,

在地狱的毒火中熬炼。

像金子一般的亮,

像金子一般的坚。

可以使皮肉烧焦,

可以使筋骨折断。

铁的棍子,

木的杠子,

撬不开紧咬着的嘴唇。

那是千百个战士的安全线啊!

用刺刀来切剖胸腹吧,

挖出来的----也只有又热又红的心肝。

这首诗字字有千金之力,革命者傲视敌人的气魄,革命者视死如归的精神,革命者坚贞不屈的意志,令人敬仰!令人感动!他们承受这非人的折磨的力量从何而来?就是从“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的心愿而来。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征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初进监狱,遭受的酷刑令人发指,共产党人所表现出的英雄气魄,感天动地。但酷刑只是开端,还有漫长的监狱生活,那更是对身心的折磨。关在监狱就像被埋在活棺材里。没有阳光,没有微风,有的只是污浊的空气,发霉的食物,几个草垫子铺在地上就是一张床,甚至敌人故意断水迫害他们,这些都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摧残,更要命的是,没有自由,整日呆在狭小的监牢,还有特务的监视,连交谈的自由,都没有。在这里,他们失去了欢笑的可能。那么没有尽头的牢狱生活,会不会一点一点侵蚀共产党的革命意志呢?要知道时间是一把残忍的刀,如果他们整日就像活死人一样,呆坐在窄小逼仄的监狱,那么一年、两年,也许理想之火会一点一点熄灭。

来看一看,他们在监狱干什么呢?

当敌人故意断水的时候,他们寻找水源,挖掘水坑。许云峰说:“挖掘水坑是必要的,能有力地团结战友,锻炼斗志,鼓舞信心。”

当龙光华为寻找水源牺牲时,他们用绝食的方式换得了为龙光华举行追悼会的权利。监狱里的追悼会,应该是草草了事吧。不,你看,烈士的军帽上缀着颗鲜红的五角星;你看,愤怒的笔写下的发自肺腑的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你看,那悲壮的长长的行列,男同志臂膀上戴着黑布褂子撕成的布条,女同志头上结着用衬衫撕成布条做的白花;还有他们用墙角的野草扎制的花圈…,狭窄的堤坝,变成了悼念战友的庄严会场。这一次斗争共产党人的信念更坚定。

他们唱歌,歌词充满了战斗的激情。“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不合理的世界打翻!”。

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解放全中国,国民党打算弃战言和,优待政治犯。渣滓洞里的这些共产党人要在狱中过新年。他们做春联,看一看他们的春联,精彩中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透露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显示为信仰献身的革命豪情。“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批:“乐在其中”“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横批:扭转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横批:苦尽甘来”。他们互赠礼物,他们表演节目,有报幕员,有革命歌曲,男同志叠罗汉,女同志扭秧歌,引得特务也想看。这一次的联欢增强了共产党人必胜的信心。

他们在狱中秘密学习党的文件,他们把杨虎城将军被囚白公馆的消息传出去…

虽然身陷囹圄,但他们从未停止过为党工作,他们从未停止过斗争。斗争使得本该如一潭死水的监狱生活变得动人心魄,使得每一个共产党人的意志更坚定。无边的寂寞和空虚会扼杀人的精神。国民党本是要用监狱的恶劣环境折磨共产党人,他们却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坚持为党工作;国民党要用寂寞和闷郁杀死共产党人,他们却在这不见天日的监牢里爆出一声惊雷。

《红岩》中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有切合情境的环境描写,有共产党人机智巧妙的斗争…狱中题材的小说,这么冷的领域,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小说是虚构的,光辉的人物形象是不是纯属编造呢?也许你心中会有这样的疑团。那么,请看创作背景。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里。他们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他们先后写了《圣洁的鲜花》《江姐》《小萝卜头》等报告文学与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接着,又在这些叙写真人真事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艺术概括,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有经历,才会有创作。小说植根生活。小说来自于生活的一面,让我们对人物的敬佩又增强了几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共产党人有信仰,我们的民族才从百年战乱走向和平,我们的国家才从积贫积弱走向富强民主。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并为之奋斗,人生才会有价值。

斗争实践铸就了红岩精神,斗争实践使革命者的人生可歌可泣。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仅以此文致敬所有为新中国牺牲的仁人志士。

时间:2022-04-19 10:31

最是书香能致远|济源一中附属初中教师暑期读书感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