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4
- 2025-05-14
- 2025-05-12
- 2025-04-30
- 2025-04-30
- 2025-04-29
- 2025-03-14
- 2025-03-13
- 2025-03-07
- 2025-02-27
- 2025-02-27
- 2025-02-21
- 2025-02-17
- 2025-02-17
- 2025-02-12
- 2025-02-12
- 2025-01-22
- 2025-01-21
- 2025-01-21
- 2025-01-21

我们仨,走过
刘帆
1
一次,在老家收拾旧物,尘封的书架下,发现一本小小的蓝色塑料皮证件,封面印着“济源市第一中学住宿证”几个金色的字。我好奇地打开,里边有我青春的照片,盖着校保卫科的印章,还有姓名、年级、班、家庭住址、住宿须知、发证编号等信息。
一晃儿,30多年过去了……
我小心拂去证件上的灰尘,装到身上。也许只有我会在乎它,因为它唤起我对那段美好而又艰辛的求学岁月的记忆。那时,济源一中还栖身于济渎庙内,寝室是大寝室,大家在一尺高的台面上打地铺,吃饭要交粮食,换粮票。当时,同学们还没形成自觉排队的习惯,打饭时大都挤着去抢,是个力气活儿,多是几个要好的同学把饭票兑在一块儿,有人负责往前挤,有人在中间往外递饭。吃完饭,通常把碗收在一起,轮流去塌了一角的小北海里洗碗。
人囿于时代,生活不容易。学习很紧张,同学们目标都很明确,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上大学,有个美好的人生。于是,大家拼命学习,主动,也被动。
一个夏日午间,教室内大概还有三分之一学生未去寝室午休,我正低头做题,隐约感觉有人站在窗外,与我无涉吧,我继续做题。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我做完一道题下意识抬起头时,看到窗外站着的竟然是父亲。父亲就那么站着,不吭声,看着我。
我马上走出去,与父亲到树荫下说话。父亲是一所初中的校长,对我寄予厚望。他并不常来学校,这次是来城里开会,顺便来看我。父亲问了我的生活、学习情况,并与我就一些学习方法与思路进行了简短的探讨。临走前,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叠崭新的百元大钞,仔细地数出5张递给我,这些钱足够支撑我这一学期的生活花销。我清晰地记得,那些钱崭新得仿佛刚从银行取出。我接过钱,小心地装到上衣口袋里。父亲不能久留,我陪着走了一段后,目送父亲的身影消失在拐角。后来,当我用钱时,发现竟然有6张百元大钞,有2张紧紧贴合在一起,父亲当时并未察觉。那一刻,我既惊喜,又担心父亲发现钱数不对时着急。
那时,老师们教学如学生学习那般拼命,毕竟都要拿成绩说话。我想起一段学习中的小插曲。我的同桌是女生。当时,男女同桌交流不多。一个英语课间,她建议我不必太追求形式的完美,而是要注重学习效率与效果。她夸我的课堂笔记堪称完美,字也写得好,但只须记录需要的内容,省出时间与精力,在课堂上及时消化、吸收新知识点。一语惊醒梦中人。她无疑是我记忆中最可贵的同学之一,于当时白热化的竞争中给我直率、真诚的点拨。
上夜自习,大家都习惯学习到很晚才回寝室睡觉。暗地里有相互比拼的意思。学校、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常催促大家关灯休息,但前仆后继,熄灯后又亮起,这种拉锯战似一场博弈,大家心照不宣。每晚10时左右,为了提振精神,通常我会抽一二十分钟时间到北海池边练气功。那时,全国“气功热”。站在繁星下,有时也有月光,借助肢体导引,吸收天地星月之灵气,感觉自己身体渐渐高大,直至顶天立地,元气满满后再回教室继续学习。每次返回教室时,总会感到同学们投来的异样目光,是不解与问讯——每天都失踪一段时间,干啥去了?而我总是保持行动的神秘。现在想起来,还暗自发笑。
有一天,学校组织我们按班级排队,步行至文昌路参加一中新址奠基仪式,我记忆深刻。后来才有所反思,当时,我们满心期待新校区会更现代、更敞亮、更大气,却从未意识到学校长期占用庙宇办学的不妥,并对此习以为常,没有丝毫的愧疚。当然,那时我只是一介寒生,似乎没有必要想这些所谓的“大事”。但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逐渐把这些事情想通、想明白了。似乎这样,才不枉在济渎庙寒窗苦读的岁月。
而今,济渎庙校区与文昌路校区皆成过往。我的女儿与儿子就读的是济源大道一中校区。


Grain / in Ear
2
事有凑巧。
今年儿子读高三,等他高考后,我计划带他去美国看读博的女儿。因须提前准备签证材料,在翻资料时,无意间看到了女儿的一纸证书,那是济源市第一中学的三好学生证。于是,我们仨与济源一中的点滴交集,再次涌上心头。
一直认为,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就读的都是济源最好的学校——济源一幼、东园小学、济水一中、济源一中,她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之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微电子专业,又前往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攻读光学博士学位。与我们这代人“因陋就简”的求学经历不同,从他们身上能明显看到时代进步的痕迹。
女儿上高中时,我工作较忙,都是爱人负责女儿的一应事务。女儿自理能力、自主学习意识都很强,整个高中阶段,对她的学习我没费过太多心思,我们觉得一中的学习氛围好,女儿学习成绩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不过,在她的学习上,我参与过她的两次重要决策。一次是她说在实验班(印象中是22班)学习压力大,同学相互之间竞争太激烈,老师也督促得紧,她想换到普通班,按自己的节奏学习。虽有不舍,但我们还是支持女儿的选择。二是在她高考前夕,是否参加郑州一个针对高三学生的考前提升班。我和爱人都拿不定主意,商定去学校见一下她的班主任。豆志超老师说,女儿学习很主动,成绩一直是班级第一,没有必要施加额外压力,打乱她既有的学习节奏。最终,我们听从了豆老师的建议。
对于女儿的学习,我采取比较宽松的教育方式,可谓“散养”,放任自流,只是给她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和学习氛围。我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平时喜欢读书,周末喜欢到户外走走。从我祖父辈开始,家里就有藏书的习惯。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番话,在参加女儿家长会时,作为家庭教育经验我曾分享过。我没有什么秘籍,只是实话实说,不是故作谦态,不是矫情。
女儿从济源一中毕业后,我又与她成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之后,我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了博士,喜欢校园大片大片的树林,喜欢“学在华科”浓厚的学习气氛,女儿填报志愿时,我极力建议她报考。
3
男孩与女孩的秉性或许真的不同。
我想当然地认为,儿子的求学之路,也该像他姐姐一样,顺理成章地一帆风顺。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儿子中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不得不做一些干预。后来反思,从他上小学开始,“放任其张扬个性,不计较分数得失,盲目追求素质教育”的方式,于当下的应试环境,似乎有点偏激。
碰巧,儿子也分到了济源一中36班。甫一进班,我一改过去放任自流的佛系态度,积极主动加入家委会,加强与学校、班级老师的沟通,以期对儿子的学习有所帮助。前年,济源一中“青春导航 遇见未来——生涯人物进校园”活动,班主任梁胜军老师想让我到班里与学生就“社会与人生”的话题进行分享和交流。
梁老师介绍,“生涯人物进校园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规划意识,帮助他们了解不同职业,科学选科,对未来专业与就业选择有一些必要的认识,继而明确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我可以应邀去讲,但我向梁老师推荐了女儿。3年疫情后,在美国读博士的女儿正好休假回来,且女儿原来在济源一中就读时也是36班。我觉得她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对现实的认识,可能更容易和同学们交流沟通。梁老师也认可了我的提议。
之后,我私下与女儿沟通,鼓励她到弟弟班上与同学们交流,介绍自己既往学习经验、心路历程等,以资学弟学妹们借鉴,也是一种法布施吧。女儿同意了。我建议她从自己的学习生涯谈起,兼顾高考选科与未来就业的关系等,同时勉励同学们要正确认识、欣赏并悦纳自己,培养责任心与使命感,确立全局观和奉献精神,鼓励大家当下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将来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她不置可否,一副心有成竹的样子。进校那天,她先去看了豆志超老师,然后进36班,与学生们谈学习,谈人生,谈英语口语与异域文化等,真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班会。
儿子后来给我说,在互动环节,他积极提出问题,与姐姐交流,既是为了学习,也是对姐姐的呼应与支持。听到这番话,我很是欣慰。
明年是济源一中百年华诞。今年初,学校已开启百年校庆活动准备工作。作为校庆预热活动之一,4月8日,济源市作家协会和济源一中联合举办市作协会员一中校友返校采风活动。会员们先后参观了育田数理探索馆、“8+1”工作室、晓琳电影课程工作室、体育俱乐部、美育中心等一些主要场馆,午饭在学生食堂排队就餐。“知周万物,道济天下”,在美丽的校园内走走看看,大家再一次深切感受到济源一中不凡的发展历程和卓越的教育成果。围绕挖掘一中故事,凝炼一中精神,展示一中百年名校风采,大家畅所欲言,表示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母校、礼赞母校,为母校百年校庆“报之以李”。
那天,儿子看到了我们返校采风活动的条幅,在餐厅似乎还刻意找寻过我。寻我不见,他或许有点失望。课余,儿子打电话给我,问怎么没见到我。呵呵,仍在青春逆反期的儿子,也有关心他老爸的时候。
仔细想想,我们仨经历的这些只是些平凡小事,或根本不值一提。但我们仨都在济源一中度过了一段求学时光,在时空转换的不同里,又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寄托。作为平凡人家,我们实在拿不出什么特别的成果来报答恩师和母校,只能以我们仨的故事,为母校添一份心意。如果我们的故事——上世纪88(10)班的我,新世纪12(36)班的女儿和22(36)班的儿子,因之而能表达、延续或传承一些什么,那显然是再好不过了。

此文发表于2025年5月8日《黄河报》

作者简介

刘帆,河南济源人,博士,正高级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济源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有《济源读山》《轮回之美》等文学著作及《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概论》《中国化肥产业政策调整研究》等理论著作。

相关推荐


来源:《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号
《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号是济源市文联主办、济源市作家协会承办的官方文学公众平台。
投稿邮箱:jyzx999@126.com,来稿请注明文章体裁,刊发稿件暂无稿酬。
《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刊发稿件原则上原创首发,非原创、首发须告知。请勿一稿多投,一周内不见回复,作者可自由处理。所有来稿,编辑有权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请事先声明。
《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号是《济源文学》纸刊的主要选稿来源,优秀的稿件将在《济源文学》纸刊发表。
【一中回眸】《我们仨,走过》 刘帆
- 2025-05-14
- 2025-05-14
- 2025-05-12
- 2025-04-30
- 2025-04-30
- 2025-04-29
- 2025-03-14
- 2025-03-13
- 2025-03-07
- 2025-02-27
- 2025-02-27
- 2025-02-21
- 2025-02-17
- 2025-02-17
- 2025-02-12
- 2025-02-12
- 2025-01-22
- 2025-01-21
- 2025-01-21
- 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