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济源一中王晓琳老师带着狄金森的诗意走上省级舞台,与全省教育工作者共话书香校园建设新范式。
2月27日上午,河南广播大厦内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2025河南省青少年文学素养风采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拉开大幕。
此次活动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主办,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展示形式,提升河南省青少年的文学素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在启动仪式上,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的王晓琳老师受邀出席,并作为嘉宾分享了活动主题《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王老师以深情的话语,阐述了书籍在人生旅途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阅读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她的分享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现场掌声雷动。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在此次活动中被授予“书香校园”共建单位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该校在文学教育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在推广阅读、提升青少年文学素养方面所寄予的厚望。
作为“书香校园”共建单位,济源第一中学将积极参与“书香校园,悦读经典”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素养推广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尊敬的各位教育同仁,亲爱的书香传灯人:
大家好!我是来自济源第一中学的王晓琳。很荣幸参加《书香河南,悦读经典》的活动。此刻站在这个书香氤氲的舞台,我仿佛看见中原大地的文化星火正在我们掌心跳动。让我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在煤油灯下翻动书页的女孩——那时的我,正是通过一本本缺页泛黄的旧书,触摸到了世界的脉搏。
一、阅读是点亮生命的萤火
我出生在豫东的麦浪深处,在那个没有电视、手机的年代,读“书”是很奢侈的娱乐活动。记得初三那年为借《红楼梦》,我徒步三十里路,用一篮子槐花换了三天阅读权。为了读哥哥的大学教材,在麦垛上读到暮色四合,不知不觉逃了一天课。
中学时期由于学校不让读课外书,我就背完了高中语文教材里所有的课文,最喜欢的是郁达夫《故都的秋》。里面的一段文字常常让我魂牵梦萦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上大学后在河南大学的图书馆里度过了我的四年大学时光,完成了与人类伟大灵魂的四年私语。从《诗经》的露水到《百年孤独》的飓风,从柏拉图洞穴里摇曳的火光到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阅读的触感就像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写的落蕊,是极微细极柔软的,却重构整个精神宇宙的肌理。
二、经典是精神的基因密码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工作之后的啃读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成为塑造我教育思想的根本性书籍,构成我的精神图谱,编织着我的教育故事。
后来我发现,电影这种影像阅读的新方式,带给我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当我将《死亡诗社》带进课堂。当孩子们眼含热泪写下我的船长,当《放牛班的春天》的旋律在晚自习响起,我们见证了经典如何跨越媒介壁垒,完成文明的当代表达。这印证了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教育的节奏,本质上是经典与时代的永恒共舞。
三、阅读是文明的星火接力
去年深秋,“书香河南”栏目携手我的团队与电影课组走进河南名校“郑州八中”,在光影阅读中,与孩子们共享文明星火。孩子们掩饰不住的真情喜爱呈现了当代新阅读方式的力量。
“书香河南,悦读经典”栏目正是文明火种的摆渡者。就像张载书院里那株千年柏树,我们的使命是把文化的年轮刻进年轻的生命,激荡时代星火,接续文化传承。
四、以书为舟,驶向星辰大海
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把人带向远方,亲爱的教育同仁,书籍何止是船?它们是穿越时空的舰队——载着孔子的牛车与屈原的孤舟,载着李白的酒壶与苏轼的竹杖,正等待我们带领少年们起航。让我们以中原大地为纸,以教育智慧为墨,共同书写书香河南的盛世华章!
感谢大家!

 

时间:2025-02-27 20:47

【学校要闻】济源一中闪耀省文学盛典,这所中学的书香密码藏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