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启泉
内容简介:《读懂课堂》并不追求完整的学术体系的架构,而是针对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凝练成“课堂转型”的若干关键命题,提示相关的教育学见解,旨在深化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全书由五辑构成:辑,课堂革命的挑战。第二辑,倾听儿童的声音。第三辑,课堂教学:从“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第四辑,教师学习: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第五辑,课堂研究的理论视野:从“现代教育学”走向“后现代教育学”。
作者:钟启泉
内容简介:“课堂研究” 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活动。由钟启泉著的《课堂研究》从作为儿童成长场所的课堂出发,揭示其从“教堂”向“学堂”的转型,探讨课堂世界的构图、课堂研究的视点、课堂研究的规范与方略,以及如何在课堂研究中实现教师的成长。本书延续并升华了《读懂课堂》一书对课堂的剖析与思考,汇集了作者10年来在“全国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钟启泉
内容简介:《课堂转型》是钟启泉教授课堂研究三部曲的终章与高潮,意在从更加微观、更加切近课堂的视角,说明什么是课堂转型、如何实现课堂转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万伟
内容简介:课程开发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但是学校对于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大多比较盲目。本书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课程概念的发展、课程的意义价值,并结合当下的课程情境,梳理了课程理论的百年历史发展以及国外经典课程理论对当前学校课程实践的启示。同时,本书还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从实践层面阐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流程、行动框架、操作技术与策略。助益于一线教师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作者:吴伟强
内容简介:如果问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最怕做的事是什么,可能做课题研究是一个主要选项。《基于问题的视角: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从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选题、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课题的立项申报与开题、课题研究的方法、教师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入手,结合实例做出分析与指导,形成一个相对有参考价值的课题研究方法指南。相信手握教学第一手资料的教师通过阅读与学习,能迅速入门,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关于课题研究的程序性知识,对课题研究有更多的尝试勇气。
作者:冷玉斌
内容简介:《教书这么好的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甚至人生智慧。这些智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教师要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具体而言,有人生选择的智慧,有专业阅读的智慧,有过好专业生活的智慧,有明智选择专业交往对象、理性参与专业共同体的智慧……教师生活是忙碌的,冷老师却过得有滋有味。在书中,冷老师谈课堂、谈读书、谈教书,既有立足讲台的实践、推动阅读的努力、扎根教育的书写,又有基于儿童的反思、面向成长的吁请;既有对学生的真切关心、对自我的真诚探求,又有对思考的真正在意、对好教育的执着追寻。字里行间满是冷老师诚挚的师者情怀。
作者:路遥
内容简介:《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小说精选集,收录《在困难的日子里》《夏》《卖猪》《姐姐》《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6篇中短篇小说代表作。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与《平凡的世界》《人生》等经典之作一脉相承,深情书写普通人生活,写出了困境中人的尊严与韧性,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平实温暖,质朴动人。
作者:莫言
内容简介:青年小说家路过一个小山村,发现村里孩子的鞋头上都缝着一层厚厚的胶皮或旧轮胎,这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他向当地的村民询问,有的淡漠地摇摇头,有的微笑不答……
作者:莫言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莫言40篇散文,从家人与朋友、童年与成长、读书与写作等角度展现了莫言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艰难时刻的感悟。其中,《不被大风吹倒》这篇散文是莫言在五四青年节时给年轻人的寄语,讲述了小时候和爷爷在大坝上遇到大风、爷爷抵抗大风的故事,鼓励年轻人遇到人生的艰难时刻时不要放弃。
作者:冯唐
内容简介:冯唐成事学全新力作,半生读书、写作、成事经验,对话50部传世经典,带你看到历经时间的方法。求真实,不糊涂,才能多成事;读明白了,活明白了,才是真的了不起。《了不起》,你读书的拐杖、成事的基石。
作者:麦家
内容简介:“我几乎固执地认定,《解密》不是一次写作,而是我命运中的一次历险、一次登攀、一次照亮,是我的宿命。它几乎是我青春的全部,我命运的一部分,是我本真本色的苦和乐,也是我文学的宣言和名誉。”——麦家
作者:迟子建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芳草在沼泽中》《草原》《布基兰小镇的腊八夜》等四个伤心人的故事。《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因魔术师丈夫去世,饱尝生离死别的悲痛。在她的疗伤之旅中,她目睹到芸芸众生的苦难,窥见到人间各式的哀伤。每个人都陷于自身的伤痛,是悲天悯人之心令伤痛被看见,被疗救。
作者:万方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由真相、真诚、真性情交织起来的回忆录,那些民国名流的故事早已远去,作者对父母人生的追问和记录,是对真相的好奇,也是对理解的渴望,同时原谅那个年轻无知的自己。家,是照见自己的地方。
作者:乔叶
内容简介:本书包含《最慢的是活着》《叶小灵病史》《给母亲洗澡》《明月梅花》四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从年轻一代女性“我”的角度审视奶奶那一代女性的一生,从质疑到理解,“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叶小灵病史》讲述的是叶小灵的“城市梦”,发生在城乡之间鸿沟巨大的上世纪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被实现”后,精神突然落空因而无处安放的故事。《给母亲洗澡》讲述的是给母亲洗澡的女儿如何一点一点地洗出母亲的过往,母亲的身体史,其实就是她的生命史。《明月梅花》讲述的是流淌在三代人之间的血脉亲情,奶奶用她掌握的人世经验与智慧,测知着明霞明月姐俩的命运,默默地关照与帮扶。
作者:周瑄璞
内容简介:《芬芳》聚焦一对在贫困中跋涉成长的兄妹,着重讲述烈芳等女性沉浮跌宕的命运,描绘了一个大家族中四代数十人的众生相。以充满美善的笔触书写小人物的奋斗历程,记录其精神的脱变;以元气淋漓的鲜活细节再现中原乡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当下的历史变迁。作者将家族之间互相帮衬、血浓于水的亲情付诸文字,文字中对故乡热土深厚质朴的热爱与眷恋让人动容。
作者:亦舒
内容简介:亦舒是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作家,与倪匡、金庸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至今已出版300余部作品。她擅长以简练文笔书写动人故事,开启了现代女性独立爱情观与价值观,影响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女性。她倡导人生是一场体面,要以自爱自立为本。读亦舒,活得通透,想得明白。